
图为周国模在会上发表学术评论
“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已经在林业方面开展了一系列行动,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今后还将实施增加森林蓄积量、增加森林碳汇、减少碳排放等一系列举措,继续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贡献。”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校长周国模教授应邀发表的学术评论,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
11月30日,被寄予建立适用于所有缔约方2020年后国际应对气候变化机制厚望的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1),在法国巴黎勒布尔格博览中心开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美国总统奥巴马、俄罗斯总统普京等100多个国家元首出席会议。作为我国知名林业碳汇研究学者,周国模教授再一次应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秘书处邀请,正式出席了本次大会,这也是他自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以来,第7次应邀出席联合国气候大会并作报告。
当天下午,经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批准,由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以下简称“碳汇基金会”)和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林业行动”主题边会,在大会现场召开。来自美国、南非、印度、英国、澳大利亚、韩国、意大利、中国等十余国的100多位代表出席了会议。国家林业局气候办副主任、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秘书长李怒云、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王光玉联合主持了研讨会。
周国模教授应邀在研讨会上作了题为《中国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行动和评价》(《China's Policy, Ac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Forest Sector to Combat Climate
Change》)的学术评论,高度评价中国政府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对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建立、推动以碳汇为自愿交易对象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表示认同,对老牛基金会为改善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所做的善举表示钦佩,并认为中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值得向国际社会推荐。
周国模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实施了林业重点生态保护和恢复工程,培育了森林,减少了森林砍伐,提高了森林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保护了生物多样性等。到目前(2013年为止),中国的森林蓄积量达到15.1亿立方米,森林植被碳储量为84亿吨。仅在2013年,这些森林就吸收7亿吨二氧化碳,相当于占中国每年总碳排放量的7~8%。目前,我国的人工林面积为6930万公顷,居世界第一位。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粮农组织)曾在2015年宣布,全球森林面积每年减少(从2010到2014)超过330万公顷;与此同时,中国的森林面积每年增加154万公顷,促进了亚洲区域森林的净增长。
周国模在评论中说,中国政府多次公开承诺,中国将进一步增加森林蓄积量,通过一系列措施,到2030年,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增加45亿立方米。同时,中国已经颁布《应对气候变化的林业行动计划》,国家制订的“五年计划”中,也将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作为约束性指标。
周国模表示,目前中国已在大力实施森林碳汇的能力和条件建设。一是已经建立了国家森林碳汇监测系统,并开始对土地利用变化和森林碳储量进行测量和监测;二是已经颁布了三个林业碳汇项目的方法学,森林碳汇已被纳入中国核证减排量(CCER)系统;三是自2011以来,中国已有7个省开始碳排放交易试验,将在2017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四是在2010就成立了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CGCF),作为第一个绿色碳汇公募基金,旨在通过增加森林碳汇,减少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碳汇林业的发展。
在当天的研讨会上,来自中国、加拿大的政府官员、学者、慈善领域的领袖分别就中国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制度建设与措施、中小城市的低碳经济实践、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植被恢复和社区发展进行交流讨论。会上还发布了由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和碳阻迹科技公司共同开发的“绿色会议和碳中和”平台,并提议参会代表通过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广西平乐县的碳汇造林项目已注册的碳汇减排量进行碳中和,以消除参加本次会议造成的碳排放,实现碳中和目标。
周国模教授是我国最早从事森林碳汇及相关领域研究的专家之一,是国内外碳汇研究领域尤其是竹林碳汇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是全球最早开展竹子碳汇造林方法学制定工作的专家之一,曾主持实施全球首个毛竹林碳汇项目,编制了全国首个县级碳汇林业建设规划—《临安市碳汇林业建设总体规划》。此前,他曾连续6年受邀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并先后在大会上发表6份专题技术报告。他率领的科研团队在竹林碳汇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先后多次获得国家973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等各类科研资助,研究成果在2012年已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